在全民的熱切盼望中,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正走向拐點。但是,防疫抗疫的任務依然艱巨。在這場持久戰中,除了抗疫本身,民生消費也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。
其中,與民生最為相關的大快消領域,成為商業場上不折不扣的話題中心。疫情之下,到家服務是否迎來行業拐點?到家與到店如何在流通效率上取得最優解?疫情"黑天鵝"會不會成為社區消費方式變革的"預言家"?
(圖:蘇寧物流在抗疫保供一線)
到家服務暴增,生鮮、母嬰需求更"剛"
疫情之下,居家隔離、交通管制帶來門店、商場客流驟減的同時,也帶來線上下單、外賣代買等消費方式的進一步發酵、變革。
報道顯示,疫情期間每日優鮮業務量增長300%;叮咚買菜訂單量增長約80%;盒馬鮮生訂單量同比增長220%;蘇寧菜場訂單量更是暴增超500%。而大型商超到家業務也迎來爆發式增長,家樂福全國到家業務整體增長3.5倍?!段⑿艖?quot;疫"數據報告》也顯示,小程序超市業態訪問量同比增長115%,生鮮果蔬業態訪問量同比增長168%,社區電商業態同比增長83%。
(圖:盒馬門店)
對母嬰品類而言,疫情期間,其剛性需求也不降反增,反而為線上、門店、小程序帶來了更多流量。以蘇寧紅孩子為例,疫情期間,消費者紛紛通過紅孩子小程序和社群下單選擇到家服務,訂單暴增至平時的10倍以上,奶粉和尿不濕正是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。
而像沃爾瑪、大潤發、家樂福等大型商超,疫情期高漲的到家業務訂單同樣引人注目。大潤發春節期間線上訂單占比超10%、家樂福到家訂單增長3.5倍。據了解,2月17日,武漢某社區由于發現幾例確診而緊急關閉,家樂福光谷店迅速在一天內協調300多單價值7萬元的生活必需品,配送到社區并一單一單傳遞給用戶。特殊時期,大型商超的商品力、到家力便立即發揮出其特殊優勢。
(圖:家樂福光谷店緊急調配300多單送社區)
高漲的民生消費需求,也讓各大零售平臺紛紛行動,首當其沖的是保障商品供應鏈。阿里公布10項助農舉措,包括增加集中采購,加大物流專線投入等;蘇寧也推出助農18條、"千家萬戶"計劃、超市商戶招募令等,在供應鏈端保證足夠彈藥。同時,蘇寧易購APP還接入"家樂福1小時達",持續增強到家服務力度。
體價比上升,新模式迎來"臨時考核期"
事實上,疫情之下,生鮮、母嬰等剛需品類到家服務訂單暴增,也帶來對"最后一公里"服務的重新審視?;赝?019,多個生鮮電商平臺倒閉,暴露出到家業務的核心兩難問題——O2O服務普及率取決于到家性價比與消費者觀念、自主性的折衷程度。
以客單價相對更低、履約成本相對更高的生鮮為例。艾瑞Usertracker監測數據顯示,過去一年用戶使用生鮮電商平臺的次數顯著增加。一方面是年輕群體對線上買菜的高頻需求。另一方面,則是生鮮電商履單成本居高不下、控損難度大、前置倉或自提柜成本過高等,諸多問題都制約其走向更普及。
(圖:每日優鮮)
因此,以盒馬鮮生、蘇寧小店為代表的新物種,在嘗試以新方式解決這一問題。盒馬倉店一體,憑借阿里強大的供應鏈和自建的物流配送體系,成為到家服務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雖然性價比不一定最優,但商品多樣化和服務有效性卻顯著進階。數據顯示,疫情發生后,盒馬的網上訂單數同比增長220%,客單價從80多降至40元左右,高頻屬性顯著凸顯。
蘇寧小店則另覓蹊徑,開創"線上下單、次日到店自取"的"菜場"模式。倉店分離、訂單配送分離,看似是鏈條拉長,實則是更好地集中,集中訂單、集中供應鏈、集中控損、集中配送,追求到家服務的更高性價比。數據顯示,蘇寧菜場比市場上同類便宜約2-3成。疫情特殊時期,蘇寧菜場訂單增長也超過5倍,每日平均銷售超過1萬斤大白菜、2千斤蘆蒿、2千斤草莓、3千斤矮腳黃、4千斤香芹……社區民生消費第一站的定位越發清晰。
(圖:蘇寧小店)
有分析認為,疫情之下,盒馬、蘇寧小店等,甚至大快消領域興起的許多新業務,似乎正在經歷一個不可多得的"臨時考核期",恰巧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"用戶教育期",物理上的硬性限制,拓寬了一些人群、習慣、方式上的軟性限制,這也給予近兩年來一些新平臺一次獨特的施展機會——誰體價比高,誰就更容易在此刻抓住用戶。
十七年前的非典,日后催生出日化行業里一批優秀企業的崛起。如今再看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區新零售,會有相似的機會嗎?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
關注
麥當勞肯德基掀起打折促銷潮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
天津雅迪召回TDT1126Z型電動車 腳踏間隙不合理怎么回事
科創板上市的芯海科技賄賂地方官員獲取政策補貼 凈利潤疑似“參水”
海南免稅店有多便宜 一臺iPhone便宜2000多 每人限購4件